「磁胎畫琺瑯」是以玻璃質顏料來上色的磁(瓷)器,現存作品稀少,主要藏於兩岸故宮。「畫琺瑯」創燒於清康熙時期,由於康熙帝喜歡琺瑯彩瓷晶瑩剔透的質感,因而命宮中的傳教士仿西洋彩瓷,創燒「畫琺瑯」。
雍正帝則在前朝的基礎下,研發出許多西洋所沒有的琺瑯彩料。從雍正六年(1728)《活計檔》〈法瑯作〉的記載:
[七月]十二日,據圓明園來帖內稱:本月初十日,怡親王交西洋法瑯料:…舊有西洋法瑯料:月白色、白色、黃色、綠色、深亮藍色、淺藍色、松黃色、深亮綠色、黑色,以上共九樣。…新增法瑯料:軟白色、秋香色、淡松黃綠色、蓮荷色、淺綠色、醬色、深葡萄色、青銅色、松黃色,以上共九樣。
這些創新的結果,都可在乾隆朝的「磁胎畫琺瑯」上看到。在古人眼中,這些有著繽紛色彩的「畫琺瑯」,能讓人聯想到日月的光輝,如康熙五十五年(1716)九月十一日,廣西巡撫陳元龍的謝恩奏摺寫道:
恩賜法瑯寶器四種…細觀如日月之光華,目為之眩,如雲霞之變化,口不能名。
而在現代人的眼裡,它們多變的色系,是否又讓你聯想到可口的法式點心馬卡龍(Macaron) 呢?
參考書目:
1. 廖寶秀主編,《華麗彩瓷:乾隆洋彩》,臺北市:國立故宮博物院,2008。
2. 施靜菲著,《日月光華:清宮畫琺瑯》,臺北市:國立故宮博物院,2012。